将书法归纳为十体,“神、妙、能”三品是奠基,惋惜无手迹流传
陈继生趣谈——历代书法家与文学(42 ) 此人生卒年不详,主要运动在唐玄宗和肃宗时。出生于官宦、书艺世家,其父在邵州武冈当过县令,也擅长书法。
在开元年间,他拜翰林院供奉、迁右率兵曹参军。“正、行可比虞(世南)诸(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这是此人的自我评价,可见他对自己的书法武艺十分自负。
南宋陈思《书小史》称其:“善正、行、草。”晚唐吕总《续书评》:“草书十二人”有此人的名字,认为其草书“如露花濯锦,渊月沉珠”,继以章草,新意颇多。北宋朱长文《续书断》也将此人的书法列为能品。在漫长的岁月中,他的书法作品未能流传于世,实在令后人惋惜。
此人书法理论的著作颇为富厚:如《书断》述十体书源流、评书家三品;《书估》评书之价值贵贱;《书议》评论19位名书家,《文字论》系与友论书;《画断》评画家三品;而《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评书药石论》等多部著作皆述书艺技巧。他在辽阔的艺术理论视野配景下,对书法艺术举行了探讨和阐释,认为书法和文学一样,是可以“化育天下”的“不朽盛世”。魏晋南北朝以来,书法的生长千变万化,书体也是千姿百态,真、隶、行、草各极其变。
书体转入越发注重笔法结构的争胜,日益强调法度。就书体而言,有八体说(许慎)、三十六说、五十六说(韦绩),更有多至百体说等等。此人为了“芟夷浮议、扬榷古今,拔狐之根,解纷拏之结,考穷乖谬,探索幽微”。所著《书断》,论述:“书有十体源流”,他将书体归纳为十体,舍小异,取大同,只管简约。
其书体分类,对如今汉字真、行、草、隶、篆五体,毫无疑问,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书学研究上,此人确立了书法分“神”、“妙”、“能”三品的著名理论。强调恢复淳朴天性、推崇“风神节气”一说,这一思想对后世书法品评的尺度发生了重要影响,同样也成为“唐人尚法”的最好注脚之一。
神、妙、能三品尺度:“神”,至法天成,风姿超然;“妙”,妙法从心,神采自然;“能”,成法在胸,逐迹守象。子女也有许多人认为:“神”重在天赋,有书法家的缔造性和超凡脱俗的资质。
而“妙”重在人功,通过人的勤奋努力,心摹手追,到达入迷入化的境界。“能”指精于技巧,合乎规则。在《书论》中,此人重复提及王献之“劝父改体”的故事。
讲的是王献之十五岁时,对父亲王羲之说:“古代的章草气势不够开阔,我研究了民间书法的妙处,探索了草书纵横不羁的意趣,不如介于章草和行书之间,走一条与传统书法纷歧样的路。我斗胆向父亲建议,请你改变书体,由章草转为今草。我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父亲指教。
”王献之这番话,说得王羲之惊喜万分。赞扬了这种缔造性的想法,勉励他再接再厉,并欣然接受建议,在今草上下功夫,才有了“书圣”具备的风姿。此人将这个故事,对“二王”书风作出了一种新的明白,以此凸显盛唐时期追求气力之美和外向的形式动感的审美气势派头与理想。他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来重新评价“羲献”,且对其时盲目崇敬“二王”书法的人举行了品评。
他还认为草书上王献之有逾越王羲之之处,指出泉源在于王献之的“逸气过父”和“行草之外,更开一门”。此人提出:一流的书法家应该“直师自然”、“探文墨之妙有,索万物之元精”,从大千世界吸取种种生命和运动之美,化为变化无穷的笔墨语言。此人就是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
陈继生:50后,兵团知青,助调。“浙兵岁月”纪念文集副主编、浙江省杂文学会副秘书长、上城区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作家作协书画院副秘书长、浙江省老干部书法家协会理事、杭州西子湖诗社执行社长。
本文关键词:将,书法,归纳,为,十体,“,神,、,妙,能,”,三品,博亚体育app新版
本文来源:博亚体育app官网入口-www.huanguxuan.com